臺海出版社10月份出版了《丹青頌豐碑》大型畫冊,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、臺灣光復80周年。畫冊中有一幅中國畫《臺灣光復慶典》引起比較大的關注。這幅作品由汪明華于2024年10月創意并策劃,交給軍旅畫家袁鵬飛繪畫完成,為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而創作。這幅作品以宏大的敘事視角,通過四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板塊,藝術再現了臺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歷史性時刻。整幅作品既是對過往的深情回望,也是對民族復興的鏗鏘注腳。
一、莊嚴定格:軍人列隊與歷史牌匾
畫面右上方,軍人整齊端坐于"臺灣光復"牌匾前合影的場景,是取材于真實歷史影像的再創作。這一構圖極具深意:牌匾象征著被殖民歷史的終結,軍人挺拔的身姿則昭示著國家主權的恢復。他們如磐石般穩坐的姿態,既是對過往屈辱的告別,更是對和平未來的堅定守護。
二、時代先聲:青年演說與民眾啟蒙
畫面右下方,愛國青年正振臂高呼,以其充滿激情的演說喚醒民眾。這一形象代表著新時代的思想啟蒙,其"鏟除日毒、光復臺灣"的吶喊,不僅是對殖民殘余的清算,更是對臺灣美好未來的呼喚。青年與傾聽民眾構成的互動場景,展現了光復后臺灣社會的思想覺醒。
三、文化重生:舞龍舞獅與傳統復歸
中景處喧鬧的舞龍舞獅隊伍,是整幅作品的情感高潮。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,龍的形象重新舞動在臺灣的天空,標志著中華文化在寶島的回歸與復興。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的盛大場面,既是對殖民時期文化壓迫的徹底否定,更是兩岸文化血脈相連的生動體現。
四、祥云新天:民眾歡慶與時代啟航
背景處繚繞的祥云,隱喻著陰霾散盡、新時代的來臨。畫面中懷抱孩童的婦女、歡呼的百姓、威武的軍人,共同構成了一幅全民歡慶的圖景。特別是孩童形象的出現,象征著希望與傳承,預示著臺灣光復后生生不息的未來。
整幅作品通過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、紅色基調的運用既烘托出慶典的熱烈,也暗喻著民族新生的希望。構圖疏密有致,人物雖眾而不亂,每個細節都承載著深刻的歷史寓意。
這幅作品的創作歷時100多天,汪明華和袁鵬飛查閱了大量的資料,幾經商量,幾易其稿,反復修改,確保作品創作的政治性、政策性和歷史性。這幅作品超越了個別場景的簡單記錄,成為民族集體記憶的藝術結晶。它告訴我們:臺灣的光復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回歸,更是文化血脈的重新聯通。八十載光陰流轉,這幅畫作依然向我們傳遞著這樣的真理——國家的完整、民族的團結,是全體中國人永恒不變的追求。(陳超)

Share:


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341號